TÜV萊茵與smart達成戰略合作 推動汽車價值鏈低碳轉型及可持續發展
TüV萊茵銷售及市場傳訊全球執行副總裁Michael Weppler與smart品牌全球公司研發副總裁羊軍代表雙方簽訂了合作備忘錄。TüV萊茵大中華區戰略、市場與業務開發副總裁李濤、可持續發展服務總經理許秋明,smart品牌全球公司研發總工程師杜漢斌等雙方管理層代表也出席了簽約儀式。[詳情]
寧夏寶豐能源砸下478億,開建全球單廠規模最大“綠氫+煤”制烯烴項目
近日,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豐能源”,SH:600989)控股子公司內蒙古寶豐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內蒙古寶豐”)總投資478億元的“綠氫+煤”制烯烴項目正式開工。[詳情]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 如何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聽一聽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浙江省的全國人大代表們怎么說。[詳情]
正奇控股戰略布局光伏產業 20GW光伏電池片項目簽約落戶安徽馬鞍山
緊跟國家“雙碳”戰略,搶抓光伏產業發展機遇,正奇控股20GW光伏電池片項目將分三期建設,一期建設年產能5GW高效N型光伏電池片,計劃今年內建成投產,2024年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二期將新增年產能5GW高效光伏電池片及2GW新型高效光伏組件,二期項目達產后,預計合計年銷售收入140億元,年稅收貢獻2.8億元。三期將根據市場情況,新建10GW高效新型光伏電池片項目。[詳情]
隨著“雙碳”進程向縱深邁進,企業如何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
跨國電氣巨頭施耐德電氣近日發布《奔向長青——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高管洞察》報告,對14個領域的110余家企業高管進行調研。報告顯示,企業減碳呈現三大趨勢。[詳情]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建議加快重啟我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黃震說,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交易市場是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重啟我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對我國碳市場建設意義重大,有利于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碳減排。[詳情]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進展報告(2022)》:未來中國“雙碳”支持政策體系將更完善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進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繼續聚焦“雙碳”主題,邀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權威機構、大學、央企和業內知名專家,立足全球視野和戰略高度,圍繞深入推進“雙碳”目標、加快能源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完善“雙碳”政策體系、加強“雙碳”國際合作等內容提出建議,為業內人士和研究人員把握“雙碳”領域發展動態提供參考。[詳情]
“行動計劃”明確了2023年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主要目標:碳排放強度達到國家要求,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力鞏固空氣質量改善成效;水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土壤環境質量保持良好;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力爭穩中向好;同步分解各區年度指標重點任務計劃。[詳情]
3月1日,科技部在京組織召開國家碳中和科技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科技部副部長張雨東主持會議并講話,國家碳中和科技專家委員會成員,科技部相關司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有關負責同志等60余人參加會議。[詳情]
ABB電氣中國總裁趙永占表示:"作為本年度ABB電氣的重頭戲之一,我們隆重發布《ABB電氣碳中和白皮書》2.0之行業解決方案篇,在之前1.0版本路徑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綠色數據中心、電網、石化、智慧建筑、零碳園區五大低碳數字化轉型典型場景,錨定清潔能源利用、能源效率提升和優化、電氣化率提升三大方向,并通過ABB與眾多中國企業的共創案例,為穩步推進‘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了開創性、高質量的解決之道。"[詳情]
廣州市《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政策解讀
日前,市委、市政府聯合印發了廣州市《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市實施意見》)。《市實施意見》充分對標對表《中央意見》和《省實施意見》,將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發揮統領作用,為高質量推進全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明確了頂層制度設計。[詳情]
響應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總要求,《報告》突出四大亮點:一是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彰顯企業責任;二是對標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建議框架,提升氣候信息披露規范化水平;三是繪制“聯想+供應商+客戶+員工+生態”的全面凈零行動路線;四是以創新科技和數智化賦能碳中和的聯想低碳實踐。[詳情]
當前,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如何持續推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了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在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過程中,教育交流與合作所肩負的責任不可忽視。[詳情]
從全球減排的角度出發,優先減少引起排放量最多的化石燃料有一定道理,但公平性問題也應運而生。因為這一舉措意味著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沉重負擔直接落在了大量用煤發電的大型發展中國家身上。[詳情]
布局新能源汽車電驅、機電、儲能等產業,助力清水塘片區產業轉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