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廣東省發布通知,通報第三批生產批件和GMP過期的藥品名單。本次名單共涉及4548個藥品,上千家企業。據悉,這些藥品是截至9月30日前生產期間和GMP證書過期的生效品種。
根據通知,相關產品生產企業的被授權人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將有效的資料遞交至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逾期遞交或未遞交的競價品種將不能參與2018年第三次競價交易報量和報價等交易工作,議價品種也將不能參與議價交易工作。
業內分析,如果這4548個藥品不能按時遞交相應材料,那么都會面臨廣東省醫藥市場的風險,部分品種甚至可能被納入非誠信交易“黑名單”。
不只是4548個藥品要被提出廣東市場,整個廣東藥品市場的大洗牌都要開始了。
10月23日,廣州藥品集團采購平臺首單采購交易成功,這標志著廣州醫療機構藥品集團采購,即廣州GPO正式落地。有關部門表示,廣州GPO將進一步擠壓藥品交易中的不合理利潤空間,加大降價空間,規范藥品流通秩序,保障藥品供應,逐步減輕群眾用藥費用負擔。
談到GPO,通常較為明顯的就是對藥企和醫療機構的影響。因為GPO將醫保與藥品采購相結合,通過多種采購方式,實行價格杠桿降低價格;與此同時,調動醫療機構的積極性,規避大處方。
相關專家表示,由醫療機構決定醫保資金的統籌使用、藥品遴選、專業技術協作指導,會使藥企的營銷方式帶來變化。不過,此次廣州GPO同樣讓醫藥流通企業十分重視。
筆者了解到,目前共有311家醫療機構作為藥品集團采購協議簽訂主體,與廣州醫保經辦機構簽訂廣州醫療機構藥品集團采購協議。而為了快速拿到GSP新證,很多企業都在加班加點。因為,沒有這個證書,企業就沒有資格做GPO配送。
在上述背景下,業內人士認為,廣東藥品市場配送的集中化以及流通行業的洗牌只是時間問題。
由此看來,相關企業要想在廣東藥品市場中存活,不僅要遞交合規資料,還要及時供應藥品,因為后者也是廣東省將藥品提出市場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廣東省將藥品踢出市場已不是第一次。早在2016年,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就曾發布相關通知,通報生產批件或GMP過期的品種名單,涉及5564個品規,1371個藥品生茶企業。而在今年5月,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再次發布相關名單,涉及3420個藥品。
此外,廣州GPO的正式落地,將進一步推動公立醫院藥品(醫用耗材)的統一組團,集中招標采購,實施統一配送,減少流通環節,控制成本,希望通過這種措施來倒逼流通商業的整合。
可以預見,在多重因素的施壓下,廣東藥品市場將得到更好的規范,患者用藥問題也會得到進一步的解決。最為關鍵的是,有關藥企也將面臨行業大洗牌帶來的壓力和挑戰。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