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軌物聯網通信星座建設再獲進展。
5月19日15時38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海上發射團隊的組織指揮下,星河動力航天公司于山東附近海域完成谷神星一號海射型(遙五)(任務代號:槐序緋棠)發射任務,將“天啟星座”一期第34-37星共4顆衛星搭載送入高度850km、傾角45°的近地軌道。
上述任務是星河動力航天第19次發射成功,也是谷神星系列火箭第六次為“天啟星座”發射組網衛星。該發射任務的成功,同時標志著“天啟星座”一期全球組網全面完成。
“這是開啟萬物互聯時代的歷史性時刻。”星河動力航天稱。
谷神星一號海射型自2023年9月5日首飛以來,已完成五次海上發射任務,并取得100%成功。截至目前,星河動力航天已成功開展19次商業發射交付,將總計81顆不同功能的商業衛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
天啟星座由國電高科建設運營,為國內首個低軌物聯網通信星座,一期由37顆衛星組成。低軌物聯網通信星座?是指部署在低軌道上的衛星網絡,用于提供全球覆蓋的物聯網通信服務。物聯網是基于互聯網的一種擴展和應用。
天啟星座系統由星座、衛星地面站、衛星測控中心、天啟運營支撐平臺、天啟物聯網應用平臺、衛星終端等組成。
國電高科官網顯示,天啟星座的功能是將分散于全球各地的終端上傳信息進行采集、傳輸、匯集、處理,通過衛星回傳至信息中心,經過分包處理后分發給相應的行業用戶,可在短時間內獲取分布在全球廣域的終端數據,是一種基于天基系統的新型實時短數據收發系統。
國電高科成立于2015年,董事長兼CEO為呂強。呂強為原航天科技集團通信衛星領域總師助理工學博士、正高級工程師,負責了國內首顆大容量Ka寬帶衛星-中星16號天地系統設計等。
天啟星座主要提供“空天地?!毕M級衛星物聯網數據服務,已應用的領域包括林業、農業、應急、旅游、水利、電力、石油、海洋、生態環境、智慧城市以及數字經濟場景等,目前正在向汽車、對講機、腕表等消費級電子產品直連衛星市場推進。
天啟星座原計劃完成部署的時間為2020年,后改為2021年,之后又遭到多次推遲,各項部署節奏慢于預期。在此前宣傳內容中,天啟星座包括38顆衛星,目前改為了一期37顆。
2018年,國電高科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將天啟1號衛星送入太空。
2021年7月19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天啟星座15星送入預定軌道,標志著天啟低軌物聯網星座第一階段正式組網完成,在國內率先組網提供數據運營。
完成第一階段組網建設后,天啟星座實現了兩個既定目標:第一,星座的時間重返率達到1.5小時,即對地球中低緯度任意一個地點的信息采集能夠做到1.5小時一次。第二,天啟物聯網系統地面終端實現了“百毫瓦”低功耗的承諾。
在2020年前,國電高科全部使用“國家隊”火箭來發射天啟星座的衛星。
2020年11月起,國電高科啟用民營商業航天火箭,即使用星河動力的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將天啟星座11星送入預定軌道。彼時也是谷神星一號的首飛。
星河動力民營火箭頭部公司之一,成立于2018年2月,總部位于北京亦莊,創始人為劉百奇,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是其自主研制的四級輕型商業運載火箭。
在天啟星座的28次發射紀錄中,12次使用了民營商業航天火箭,均是星河動力的谷神星一號,占比約43%。尤其是2023年以來,天啟星座21星-28星的發射,連續使用了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去年9月使用了中國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研制的快舟一號甲后,最近兩次發射又連續使用了谷神星一號。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衛星互聯網是基于衛星通信的互聯網,通過一定數量的衛星形成規模組網,從而輻射全球,構建具備實時信息處理的衛星系統,向地面和空中終端提供寬帶互聯網接入等通信服務的新型網絡。
與SpaceX的星鏈,以及中國的千帆星座、GW星座有所區別的是,天啟星座是窄帶物聯網星座系統,前述三者則是寬帶互聯網星座。
寬帶和窄帶物聯網的主要區別在于數據傳輸速率、覆蓋范圍、功耗、應用場景和成本等方面。窄帶物聯網數據傳輸速率相對較低,可以滿足物聯網設備傳輸小量數據的需求,但窄帶的覆蓋范圍一般比寬帶更廣。寬帶物聯網?數據傳輸速率較高,其通常需要依靠大量的無線基站來提供覆蓋?。
相較于窄帶物聯網,寬帶物聯網設備通常需要更高的功耗,因為高速數據傳輸和復雜的通信協議需要更多的能量支持。
因此,天啟衛星物聯網系統具有小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等特點。
(審核編輯: 光光)
分享